欢迎光临南昌大学博物馆网上展厅  简体中文 |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动态 - 我和瓷器那些事系列之四
我和瓷器那些事系列之四
发布时间:2023-04-18  点击量:1472  责任编辑:admin

了不起的中国外销瓷

2013年5月,“瓷韵中西--南昌大学博物馆藏外销瓷精品展”在江西省博物馆开幕。本次展出的160件明清外销瓷均从南昌大学博物馆藏精品中遴选而出,以飨观众。外销瓷不仅是中西文化交往的见证者,更是中华瓷器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外销瓷概述

郑和下西洋和东方航线的开辟,世界性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各种风格各异的中国瓷器通过陆路和海路源源不断地运销亚、欧、非洲乃至美洲地区。今天,我们将当年这些曾经远涉重洋、行销海外的中国瓷器统称为“外销瓷”。

清康、雍、乾三朝,是中国古代瓷器外销最为繁盛的时期。从明万历年开始,外销瓷开始接受西方构图风格和图案结构出现了一些崭新的构图样式如伊万里纹样、克拉克瓷样式、欧式花卉纹、欧式人物风景纹、欧洲纹章、欧洲彩饰等。这些器物身上美丽的纹饰,充满着中国情调和美丽的异域风情。

中国瓷文化历史悠久。脱胎于火与土的瓷器,凝聚着中国匠人们的智慧和心血,而瓷器作为文化使者,更是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递着东方古国的文明。

二、外销瓷的历史发展

历史上,中国外销瓷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晚唐、五代至宋初时期,要是白瓷青瓷和彩瓷;宋至明初时期,主要是青花瓷;明代中晚期至清初时期,主要是五彩瓷、粉彩瓷、织金彩。明清时期是中国外销瓷的黄金时期,各种瓷器精品迭出,耀眼夺目。

随着新航路的不断开辟,景德镇与欧洲的贸易,加深了欧洲人对古老中国的了解,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在十八世纪中叶达到高潮。王宫中开辟“中国室”,贵族们以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为时尚。

精明的欧洲商人们不仅认识到欧洲人对精美的中国瓷器的需求也认识到中国瓷器大多不符合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他们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订烧。商人或使用者出图样其造型、釉彩和图案都具有欧洲艺术风格。聪明的中国瓷业工匠会在符合欧洲人审美观的前提下加进中国元素,这样既适应了欧洲人的需求又保留了中国特色,宣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满足了欧洲人对神秘中国的好奇心理。既使产品畅销欧洲,同时也繁荣了景德镇瓷业生产。外销瓷所表现的既有外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宗教故事,也有中国的人文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

三、外销瓷在国外大受欢迎

从公元8世纪至20世纪,外销瓷从东亚到东南亚,从南亚到西亚再到东非、北非,从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到北欧、西欧,从墨西哥到美国,基本涵盖了世界。18世纪,中国瓷器已成为欧洲宫廷非常流行的收藏品。

波兰国王约翰三世在维拉努哈宫侧殿,专门陈设中国青花瓷器。英国后玛丽是一位中国瓷的鉴赏家,美国旅行家Defoe在1724年于纽约出版的《回忆录》中说:“玛丽王后的习惯是在宫廷里陈列许多中国瓷器,甚至达到惊人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橱柜以及家具的最高顶上也放着架子,架子上陈列着珍贵的中国瓷器。”1670年在凡尔赛宫内修建的特里亚依官,是路易十四专门为其所珍藏的中国青花瓷器而修建的。路易十四和曼德依王后还委托商人在中国定制了他们夫妻穿着中式服装的瓷雕像。

路易十五本人对中国瓷器的迷恋不让其父,他曾在宫内大力提倡使用中国瓷器,并下令将宫廷所用的金银器全部融化另作它用。德国宫廷对中国瓷器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宫殿内摆满了中国瓷器,并用中国瓷器改装成各种装饰品。在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也流行使用中国瓷器,宫内也都有专门的陈列室陈列中国瓷器。

最狂热的中国瓷器迷恋者莫过于德累斯顿的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1717年,他与威尔汉姆一世达成一笔交易,以萨克森部队600名龙骑兵换取151只大型中国瓷瓶,因此这些中国瓷瓶也就获得了“龙骑兵瓶”的美名。它们器型硕大,布满青花纹饰,至今还摆放在茨温格尔宫,昭示着奢华的气派。遗存至今的一份收藏清单向我们表明,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顶峰时期,拥有的东方瓷器多达24100件,中国瓷器达到了17000件,他还专门修建了中国宫和日本宫用来摆放这些瓷器。

四、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外销瓷

明初,随着中国海洋贸易的逐步扩展,瓷器成为当时世界“中国制造”的标志。其中与西亚、中东地区的贸易日渐繁荣。在伊斯兰文化中,“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寓意纯洁和高尚,是理想的器皿,因此当时中国生产的带有伊斯兰文化风格的青花瓷,在西亚和中东地区风靡-时。

早期青花瓷器大多都是外销瓷,主要是应西亚、中东诸国的要求而烧制的。当时的穆斯林商人根据市场需求,带着画样,大批订制青花瓷,直接在港口装船运往西午纹盘,现藏于伊朗阿德比尔陵寺。它瓷在器形设计上,有很多伊斯兰文化的元素。例如,从明朝开始流行的天球瓶,在器形上就是借鉴了西亚从8世纪就开始生产的玻璃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执壶,器形就是仿西亚地区铜器式样;此外还有仿制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军持、方流执壶、绶带耳葫芦扁瓶、青花板沿盆等。这些青花瓷在装饰风格上,也体现了伊斯兰文化元素,瓷器纹饰采用源于西亚地区的植物和花卉,通过抽象和变形成为主体纹饰,或者是采用抽象的几何纹样;采用“通体满饰”,具有纹饰繁密、层次丰富、画面充实的特点。

当然,这些订制的外销瓷由中国工匠加工制作而成,也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有些青花瓷在符号元素上是伊斯兰风格,但是采用中国瓷器的传统器形和装饰纹样,例如,伊朗国家博物馆藏的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烧制的青花园景花卉纹盘,盘底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景致,有松、竹等植物以及假山、池水等,盘沿也是采用传统的花卉纹饰图案;在伊朗阿德比尔清真寺收藏的一件明永乐时期青花莲草纹折沿盘的盘底,还有毛笔书写的汉字“青花”二字,是至今发现的最早以汉字“青花”自称的瓷器。有些青花瓷上还有反映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花瓷圆罐上的阿拉伯文,翻译过来就是“亲君子,远小人”。

与此同时,青花瓷也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使用的“内销瓷”。实际上,明初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崇尚宋代以来流行的单色瓷器,对青花瓷的评价并不高。例如,最早提到青花瓷的历史文献、成书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的《格古要论》,对于青花瓷的评价并不高。而随着带有伊斯兰文化元素的外销瓷的广泛制作,其器形对于中国瓷器制造业也逐渐产生影响,中国民间社会对于青花瓷的审美意趣也逐渐接受,青花瓷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喜爱的物品。明代之后,青花之美最终融入儒家文人审美,被定义为“青翠优雅的色彩,成为水墨之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借鉴、相互融合、也成就了中国青花瓷艺术发展的一段佳话。

在清代的外销瓷中,有一部分是基督宗教题材的瓷器,通常被称为“耶稣瓷”。圣经故事是耶稣瓷的主要内容,而耶稣诞生、约翰施洗、耶稣受难、复活升天则是最常见的4个主题。

耶稣瓷大都采用“墨彩”的艺术手法:以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釉料在瓷器上绘画,然后再彩绘烘烤;瓷器中的宗教人物像,-般都是以墨彩纤细的灰黑线条勾勒造型,然后敷彩烧制。这种烧制方法所达到的视觉效果,既类似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又能够再现欧洲圣经铜版画和蚀刻画原作的原色,因此广受欢迎。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清代“耶稣诞生”墨彩瓷盘、“耶稣受洗矾红金彩瓷盘、“耶稣受难”墨彩瓷盘,以及法国吉美博物馆藏的清代“耶稣复活'墨彩描金瓷盘等瓷器,都是耶稣瓷的代表作品。

耶稣瓷有时还会加入金彩和矾红彩,以此增添画面金碧辉煌的效果。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制作的“耶稣受难图圣水缸,就是在青花圣水缸的口部和底部以及耳部增加铜鎏金装饰,这些鎏金装饰都是在瓷器运往欧洲后增加的,其巴洛克风格与青花瓷水缸硕大的造型相得益彰。

这些由中国工匠制作的精美瓷器,尽管是依照样品或者画样来制作,也必然带有中国艺术元素。例如,瓷器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是中国人的面貌特征和中式衣着;在艺术构图上,也会有中国画中常见的“留白”,并且还会出现很多中国传统瓷绘的装饰图案;有些故事性题材的耶稣瓷,会使用多个瓷器串联起来表现一个故事,使之更容易为人理解(这种情况主要是清雍正年间制作的粉彩瓷器居多),而其图案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花鸟山水画然后再配以基督宗教的标志。这些耶稣瓷的制作都体现了中国化色彩,可谓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五、外销瓷与中外交流

明清时期,繁荣的中外瓷器贸易,极大推动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外销瓷产自国内,留名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而宗教外销瓷作为其中重要的部分,对于研究当时的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20级生命科学学院 王春 供稿

南昌大学博物馆 Nanchang University Museu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17
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一楼 邮政编码:330031 联系电话:0791-83969973 电子信箱:nculibrary@163.com